0:00
0:00

强化创新驱动,建设协同创新长三角

图片来源:MBA中国网讯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区域科创资源密集优势,结合区域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加强战略协同,产业链协同、创新协同、主体协同、促进区域创新要素自由流动与高效配置,健全协同创新机制,构建协同创新共同体,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创新经济,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努力将长三角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高地和产业高地,为构筑现代化经济体系增强内生动力和活力。

1.共建内聚外合的开放型创新网络

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主线,以张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突破口,以构建区域技术转移体系、创新资源共建共享共用为抓手,加快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建设,引领支撑经济转型升级,增强长三角核心竞争力。

(1)强化重大科研任务布局

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探索深化全脑介观神经联接图谱、国际人类表型组计划、全基因组蛋白标签计划、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国际空间天气子午圈计划等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国际大科学工程的国际合作。在量子通信、生物医药、核聚变、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智能语音与人工智能等优势领域,长三角聚合力参与国际或国家大科学计划。

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化发展。对接国家战略需求,科学布局,协同共建大科学设施,推进设施建设和运行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形成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集群。坚持开放共享已建成的蛋白质研究中心、上海光源、全超导托卡马克、稳态强磁场、合肥同步辐射光源、上海和无锡超算中心等科技设施,努力在新药研制、光子科学、信息技术等领域产生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科技成果。加快推进硬X射线、超重力实验装置、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建设,合力建设未来网络实验设施、高效低碳燃气轮机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2020年前基本建成超强超短激光、软X射线、活细胞结构与功能成像线站工程等重大设施,加快推进合肥先进光源预研、大气环境立体探测综合研究设施预研,推动生物医学大数据等新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落地长三角。

图片来源:新华网

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加快实施已部署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上海承接脑科学与类脑专项南方中心建设,支持安徽、上海承担量子科技专项建设任务。联合向科技部争取承担深海空间站、脑科学、航空发动机、量子通信、天地一体化、人工智能等一批科技创新2030重大专项。争取教育部支持长三角相关高校建设若干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基地。在新一代电子信息、航空发动机、人工智能、细胞治疗、燃料电池汽车、空间科学等领域,发挥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主体作用,布置一批省(市)级重大战略项目和基础工程,推动专项成果应用。共同推进实施人类语言大互通计划,搭建多语言训练开放平台,打造全球语言互通示范区。

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启动实施国际联合实验室等国际合作建设项目,推进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合肥、上海)建设,推动张江实验室、之江实验室、安徽能源实验室创建成为国家实验室。探索李政道研究所委托第三方管理模式。发挥中科院在长三角的科研力量作用,推动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中科院苏州纳米所、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研究机构建设。

专栏:推动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联动发展

图片来源:凤凰网

建立张江、合肥两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管理机构常态化联系协作机制,促进管理方式互通、创新模式互鉴、科技攻关协作、成果转化协同。推动两大科学中心开展战略性合作,支持重点研究机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开展合作,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推动引领性原创成果实现重大突破;共同推进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合肥、上海)建设,加强资源共享,发挥各自优势,推动开展科技联合攻关;推进信息、能源、健康、环境等研究领城的平台建设和技术合作;共同参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及大科学装置科学研究联合基金;加强脑科学方面合作,支持合肥参与脑科学计划;促进高层次人才双向流动,实行人才“双聘”制度,厚植长三角人才优势。

(2)加快建设技术研发和转化平台

重点建设新型技术研发与转化平台。聚焦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制造、信息技术等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江苏产业技术研究院、阿里达摩院、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等研发类功能型平台。面向企业创新创业服务需求,培育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机器人产业技术服务平台等市场化、专业化服务平台。支持政府、高校、院所、企业互建共建各类研发机构,推进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等品牌研究机构建设。

推进产业创新建设。基于企业服务云、企业上云等载体,做好政府信息服务,加强大数据应用的模式共享与合作。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为代表的新兴技术为支撑,加快推进长三角向数字经济转型。优化布局重大产业项目,重点推动新型显示、智能语音、集成电路、航空航天、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大项目建设。争取国家发展改革委支持华大半导体上海特色工艺生产线、合肥长鑫12吋储存晶圆等项目。争取工业和信息化部支持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建设,搭建智能传感器工程服务台。争取工业和信息化部支持江苏成为国家先进功能纤维、物联网、高端工程机械创新中心的重要核心部分。

图片来源:嘉兴在线

构建紧密互动的技术转移联盟。支持长三角产业创新联盟建设,开展共性技术研发、产业链打造、技术标准制定、产品市场化等活动,推动知名研发机构在长三角地区互设分支机构。支持上海技术交易所、江苏省技术交易市场、浙江科技大市场和安徽科技大市场等建立长三角技术交易市场联盟,探索建立企业需求联合发布机制和财政科技成果的共享利用机制,共建全球技术交易市场。协同推进浙江、上海闵行、苏南、宁波、合肥共建成果转化高地,建立健全上海闵行、浙江、苏南、宁波等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协同联动机制。共同培育专业化、国际化技术转移人才。依托“长三角技术转移系统”、“上海国际技术商城”、“浙江网上技术市场”和“长三角区域技术转移数据平台建设”,建立开放共享的线上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共同推动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化,争取国家支持在长三角开展军民融合技术转移机制探索和政策试点。

创新技术转移合作模式。加强与国际知名科技中介机构及科研组织的深度合作,共同支持全球科技创新成果在长三角转移转化。发展多层次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体系,推进技术资本化运营。开展长三角区域技术转移服务人才“卓越技术经理人TOP10”、最具潜力技术转移服务人才等评选活动。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支持设立各类科技合作基金,促进跨区域的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等投资活动。发挥绿色技术银行总部作用,共同推进统一的绿色技术分类、绿色技术评价区域标准,集成梳理绿色成套技术,形成一揽子解决方案,共建绿色技术成果应用示范立体网络。

图片来源:经济网-2015年4月23日正式揭牌

专栏: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

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是由科技部和上海市政府共同推进的国家级区域技术转移平台,2015年4月23日揭牌。东部中心立足长三角,以市场化运营机制为原则,致力于提供技术交易、科技金融、产业孵化全链条服务,打通高校、科研机构、企业间科技成果转化通道。目前,该中心在美国波士顿、英国伦敦、加拿大多伦多以及新加坡建立了4个海外分中心,与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就共建分中心达成了初步意向。在国内建成9家分中心,并同江苏生产力促进中心、福建海峡技术转移中心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在长三角地区,与浙江省科技开发中心(浙江省技术交易中心)、苏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安徽省对外科技交流中心签署合约,布局宁波、太仓、安徽、余杭、宿迁等5个分中心。聚焦技术源头和产业端口,探索与高校对接、与金融结合、与企业共赢、以技术转移服务机构能力提升为核心搭建技术商城,已搭建形成技术交易基础功能平台、全国高校技术市场、国际创新收购平台、技术转移渠道平台。

图片来源:经济网-上海技术交易所伦敦分中心

(3)深化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共用

联合开展科技项目攻关。聚焦长三角区域公共安全,民生保障、生态治理等公共领域共性关键技术需求,联合开展合作项目。围绕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鼓励支持各城市设立一批跨区域合作重大科技项目,共同攻克一批核心技术。

共建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搭建三省一市高层次科技人才交流平台,加大各省市人才支持政策协调力度,防止无序“人才争夺战”。按国家部署,建设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引导科研机构、仪器设备、研发基地开放共享创新资源,推进科技创新券长三角范围内通用通兑,扩大部分领域开展试点,统一科技创新券的服务标准、内容和平台,促进服务机构互认,建立网上注册、合同备案、创新券申领兑付一体化服务协同机制。

加强科普能力建设。加强上海天文馆、安徽科技馆新馆等建设,推动“互联网+”、虚拟现实等技术应用。推进“科普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健全线上线下联动的科普服务网络。办好全国科技活动周、上海科技节、上海国际青少年科技博览会等重大科普活动和《少年爱迪生》、 《未来说》等品牌科普节目。推动“院士科普行”、“博士科普行”、科普机器人进场馆社区。建立并完善三省一市科普资源开放共享机制。

图片来源:东方网

(4)营造具有场效应的创新创业环境

推动重点政策措施加快落地。加快推进张江、苏南、杭州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强长三角与中科院、中国工程院、国务院国资委、教育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部门战略合作,争取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电网等建立长期战略合作。深入推进上海、安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争取国务院授权的改革措施全面落地,共同探索在长三角地区试点若干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先行先试改革举措,共同开展体制机制协同创新,形成更多制度创新成果。在长三角率先复制推广“面向中小企业的一站式投融资信息服务”、“编制周转池制度”、“贷款、保险、财政风险补偿捆绑的专利权质押融资服务”等一批支持创新措施。深化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建设,推动国有科技型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试点项目落地。

推动科技和金融深度融合。以上海“科技金融示范区”、江苏国家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省为契机,鼓励发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落实创新活动相关税收支持政策。探索小微企业增信集合债券、股权质押等新方式,开展投贷联动模式创新,支持符合条件的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民营银行。发挥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的“科技创新专板”作用,为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提供股权流转服务。

图片来源:澎湃新闻网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长三角知识产权联动发展,构建以市场竞争为导向、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资源配置导向目录。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协作,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加强基础信息以及各类知识产权运营、交易、维权等资源整合利用和开放共享,推动区域内同类产业共同建设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和专题数据库,鼓励优质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跨区域设立分支机构,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知识产权保险、知识产权质押等新兴运用模式。联合举办长三角知识产权新闻发布会、知识产权宣传周、专题研讨交流会等活动。

打造区域性国际创新合作品牌。积极参加国际国内创新创业赛事,组织长三角国际创新挑战赛等区域性创新创业活动。研究规划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圈。合力办好浦江创新论坛、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中国江苏国际产学研合作成果展示洽谈会、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活动周、安徽科技成果对接展示交易会等重大活动。建立长三角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合作交流机制,推动众创空间集聚发展,加强基地之间在创新研发、集成应用、成果转化方面的协作。支持上海、嘉兴、苏州等地在跨区域创新服务、科技政策和技术市场等方面深化合作,推进沪通跨江创新联合体建设。推进沿G15、G42、G50、G60、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杭州湾大湾区、合肥环巢湖科技创新走廊等建设。

2.推动长三角产业链深度融合

结合区域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以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和模式创新需求为导向,聚焦汽车、集成电路、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提升发展,大力培育民用航空、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战略性领域,积极发展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动长三角重点产业的优化布局和统筹发展,着力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

(1)着力提升优势产业竞争力

图片来源:盖世汽车资讯

大力发展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支持龙头企业加快在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汽车服务业等领域战略布局,抢占未来汽车产业制高点。加快推进“分时租赁”等新商业模式的规模应用,推进智能网联汽车有条件自动驾驶级别的示范应用。到2020年,长三角地区新能源汽车整车产能占到全国市场的30%以上,产业链配套能力领先,突破一批新能源和智能化关键技术,建设上海国际汽车城等一批智能网联汽车试点示范区。

着力提升集成电路产业工艺和装备水平。支持龙头企业在长三角优化布局,规划建设8条12英寸生产线、6条8英寸生产线,提升制造规模和能级。支持先进封装光刻机、高亮度LED光刻机、大尺寸硅片、溅射靶材、光刻胶、集成电路专用特种化学品等集成电路国产化设备材料推广应用。支持华虹无锡集成电路研发和制造基地项目加快建设。实施中芯长电中道封装、星科金朋江阴厂、通富微电合肥基地等项目,推进高端封测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建设国家集成电路制造业创新中心、上海集成电路研发中心等国家级平台,争取在3至5纳米以下前瞻工艺及共性技术研发等方面取得突破。支持行业联盟建设长三角知识产权(IP)、电子设计自动化(EDA)资源池等公共服务平台,为广大中小设计企业提供创新支撑,降低研发成本。探索建立长三角地区集成电路行业协会,引导跨区域行业资源整合,构建产业链生态体系。到2020年,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占全国比重力争保持在50%左右,进一步提升产业集群的国际竞争力。

推动机器人、船舶等装备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工业机器人智能化升级,拓展智能服务机器人及特种机器人产业化应用,建立长三角机器人产业联盟,构建机器人研发、生产(整机及零部件)、系统集成、检测认证、服务应用的全产业链。发挥上海、南通、舟山、芜湖、安庆等地在造船、海工、维修、船配及保税燃料油供应服务方面的协同优势,加快发展豪华邮轮、20000TEU级集装箱船等高技术附加值船舶,推进水下生产、动力定位等海洋工程装备核心系统和配套设备开发。

图片来源:中新网

(2)积极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快构建以中国商飞为核心的民机产业链。支持中国商飞加快六大中心能力建设,实现ARJ21飞机批量化生产,完成C919飞机批量化生产能力建设,着力推动国产大飞机产业化。采用产业基金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航空产业发展,深化构建以中国商飞为核心、科研院所、重点零部件企业深度参与的民机产业体系。鼓励中国商飞与产业链配套企业加强合作,在长三角推动形成以中国商飞为龙头、优势供应商集聚的产业链布局,提高大飞机国产化配套比例。深化中国商飞与浙江舟山合作,支持波音完工中心项目建设。

图片来源:新华网

推进实施智能制造“十百千万”工程。推动制定长三角智能制造产业标准。培育10家年产值规模20亿以上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100家国家级示范性智能工厂,培育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等新模式。围绕“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培育中德(太仓)智能制造国际创新园等一批创新载体,建设1000家省市级示范性智能工厂,推动10000家左右规模以上企业实施智能化转型。到2020年,长三角智能制造产业达到万亿元规模,成为全国核心技术装备的高地、集成服务的输出地和推广应用的示范地。

促进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创新成果产业化。加快推进生物药物、新型化学药物制剂、现代中药研发和产业化。开展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和服务外包,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化学药MAH受托方CMO平台,新建一批生物药物产业化基地。支持建设长三角绿色医药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合作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推动高端医学影像设备、超导质子放射性治疗设备、植入介入产品、体外诊断等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链在长三角布局。集聚发展免疫细胞治疗、干细胞治疗和基因检测等前沿产业。到2020年,长三角成为全国研发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最强、全球最为活跃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区域之一,生物医药产值占到全国的30%以上。

(3)大力培育新技术、新业态发展

图片来源:东方网

鼓励人工智能技术联合攻关和应用推广。支持龙头企业联合中科大、上海交大、南京大学、浙江大学、麻省理工等相关高校,设立长三角人工智能研究院,形成产学研创新网络体系。推动实施人工智能超算中心等重大项目,共同打造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构建人工智能+行业应用标准体系,推动设立长三角人工智能场景综合应用与推广示范区。推进人工智能语音、图像识别等智能技术及产品在医疗领域应用,建设人工智能医学实验室和长三角智慧医疗大数据平台;推广人工智能技术在安防、教育、政务、金融、制造、司法、广电等领域的示范应用。打造若干个开放式的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平台,向开发者提供共性技术支持。

加快布局世界级新零售网络。支持龙头企业联合构建覆盖率和便捷度全球领先的长三角新零售网络,推动大型商业平台和10000家以上实体门店开展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新零售网络。鼓励建设自动化、智能化仓储设备及设施,智能化布局仓储配送物流网络,应用无人仓、AGV仓储机器人等先进物流技术,建成技术和通达率全球领先的长三角智慧物流体系,将长三角物流网络从“天”级推进到“小时”级,打造新零售“三公里理想生活圈”。鼓励开展零售端供应链创新、单用途支付卡管理平台等国家新零售试点,推动成立长三角新零售产业联盟,研究发布新零售城市发展指数。鼓励消费品制造企业加强与新零售大数据平台合作,提高产品研发效率,实现互联网、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3.推动跨行政区融合发展

积极探索跨区域城市、城镇、园区间合作新模式,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加强要素对接,探索区域产业科技创新深度合作的新模式与新途径。

(1)打造G60科创走廊

图片来源:网易新闻-G60科创走廊重点产业空间布局

依托上海核心城市功能,面向长三角,共建共享覆盖三省一市(松江、嘉兴、杭州、金华、苏州、湖州、宣城、芜湖、合肥等)的G60科创走廊。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为支撑,推动长三角地区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一体化布局,在区域产业布局、园区开发、要素供给、机制协同等方面拓展合作空间,实现互利共赢,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协同发展示范区。

专栏:构建面向长三角的G60科创走廊

图片来源:新华网

G60科创走廊于2016年由上海市松江区发起建设,受到了国务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专项督查组的充分肯定。2017年,松江、嘉兴、杭州签署了《沪嘉杭G60科创走廊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在创新协同、产业融合、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体制机制完善等方面开展实质性合作。随着沪苏湖高铁建设,G60科创走廊从高速公路时代迈向高速铁路时代,在沪嘉杭基础上向苏湖宣芜合拓展,形成“一廊一核多城”的空间布局,辐射范围扩大至金华、苏州、湖州、宣城、芜湖、合肥,成为覆盖三省一市具有独特品牌优势的长三角地区协同融合发展平台。将聚焦规划对接,深化产业链统筹布局,加强沪苏湖高铁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探索建立区域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聚焦战略协同,共促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探索建立军民融合区域协同创新体系,联合组建区域发展引导基金,联合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共同主动承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溢出效应。聚焦专题合作,加强“卡脖子”等重大领域联合攻关,推动品牌园区深度合作和产融结合,建设G60长三角研究院、赛迪研究院等功能性服务平台。聚焦市场统一,推动G60科创走廊“一网通办”,推广G60科创走廊“零距离”综合审批制度改革成果。探索建立一体化的区域市场准入机制,探索G60科创走廊土地利用规划、二次开发新路径。聚焦机制完善,实体化运作G60科创走廊办公室,推动区域协同制度创新,建立常态化要素对接机制。

(2)推动跨省市城镇融合发展

鼓励支持嘉定-昆山-太仓、枫泾-嘉善、浦镇-汊河等一批跨省市城镇开展深度合作,推动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产业协同发展,在基础设施、旅游资源、生态保护、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等方面合作,探索跨省市城镇深化一体化发展实践区。嘉定-昆山-太仓联合设立科创产业园,建设产业链创新联盟和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联盟,建立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共享机制。枫泾-嘉善建立跨区域规划编制互审互评机制,协同推进上海之窗·枫南小镇、长三角路演中心等建设。

专栏:安亭与花桥跨省市城镇融合发展实践区

图片来源:网易

上海安亭和江苏花桥仅一路之隔,在产业、交通、公共服务等领域合作具有较好的基础,两地建设了全国第一条跨省城轨道交通线。下一步,两地将研究协同利益分享机制,制订公共交通跨省接驳方案,加快建设汽车产业中心、312国道创新走廊等一批示范性项目,推进教育、文化等资源共建共享,联合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加强环境联合监管与执法,共同打造跨省市城镇融合发展实践区。

(3)鼓励园区探索共建共享共赢合作新模式

鼓励上海临港、漕河泾和苏州工业园等品牌园区开发商加强与长三角园区共建,积极探索以“轻资产”模式为主导,输出品牌园区开发管理标准和品牌,与当地政府密切合作,有序推动产业转移和生产要素双向流动,提升长三角各类园区的开发建设和管理水平。重点推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连云港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苏皖(溧阳、郎溪、广德)合作示范区、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中新苏滁现代产业园、中新嘉善现代产业园、张江长三角科技城、上海漕河泾开发区海宁分区、长三角现代农业产业园、合肥上海产业园、张江萧县高科技园区、上海自贸区嘉善项目协作区、宣城·新塘羽绒产业园等一批合作载体发展。规划建设通州湾沪苏产业合作区、宁波杭州湾新区浙沪合作示范区。研究共建产业合作示范区。推动长三角园区共建开发区行业协会联盟,促进跨区域开发资源和网络共享。鼓励光明集团、临港集团等品牌企业主动走出去,推动江苏盐城大丰、安徽白茅岭、军天湖农场等“飞地经济”发展。

供稿: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